质子临床试验招募患者版学术版En
导航

肿瘤质子放疗_乳腺导管瘤治疗_广州肿瘤医院

聚焦“肿瘤微环境”研究新进展|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环境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22-07-06点击率:

2022 年 6 月 11-12 日,2022 年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环境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肿瘤研究新模型新技术研讨会以线上会议形式召开。此次学术年会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环境专业委员会主办、广州泰和肿瘤医院协办。围绕肿瘤微环境的研究热点、新思路、新方法等议题,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环境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广州泰和肿瘤医院院长钱朝南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期待通过此次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擦出思想的火花,提升大众对肿瘤生物学的认知水平,为最终征服癌症做出更有意义的工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教授表示,本次年会是一个鼓励学术探讨,促进肿瘤诊疗发展的重要平台。他期待与更多同道加强合作,推动研究,造福患者。

▲ 广州泰和肿瘤医院院长钱朝南教授(右三)、副院长傅深教授(右二)、袁太泽主任医师(左二)等专家学者齐聚直播间。点击图片,即可观看直播回放!

DAY 1

肿瘤微环境学术年会专场回顾


在本次年会上,业界及学界十数位卓有建树的专家介绍了肿瘤微环境调控、靶向治疗、神经调控、抗肿瘤药物等最新研究进展。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环境专委会常委、秘书长、广州泰和肿瘤医院放疗科袁太泽主任担任此次年会的开幕式主持人。


宋尔卫院士介绍了效应免疫细胞布控(Effector Immune Cell Deployment,EICD)及其在乳腺癌的免疫治疗中的运用。EICD 是一个免疫学的概念,指效应免疫细胞在淋巴结、外周血和肿瘤微环境中的启动、激活、循环、募集、浸润和生存。这一概念揭示了“冷”“热”肿瘤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机制,有助于精准评估患者抗肿瘤的免疫能力,预测患者的预后、复发风险及免疫治疗效果。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科肿瘤专科副主任高庆蕾教授围绕“乳腺癌淋巴转移微环境的机制研究与临床转化”,介绍了 SEMA4C 这一新发现的肿瘤血清学蛋白标志物,探索其作为乳腺癌标志物的诊断效能。

近年来,长链非编码 RNA (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已成为备受瞩目的研究热点。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周伟杰教授介绍了“种属特异性 lncRNA 与肿瘤靶向治疗”。他表示,种属特异性 lncRNA 可能是一个广泛可用的 siRNA 设计靶点,用于治疗肿瘤。


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曹流教授围绕“细胞稳态维系对肿瘤与衰老形成的影响机制”展开论述,详细地介绍了抗肿瘤机制的“双刃剑”效应,能量代谢与细胞周期调控的协同作用等。

鼻咽癌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在华南地区的发病率较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钟茜研究员分享了鼻咽癌肿瘤微环境促进肿瘤进展的机制研究。EBV(Epstein-Barr virus)病毒感染是鼻咽癌的致癌因素之一,钟茜研究员介绍了 EBV 与肿瘤细胞、肿瘤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肿瘤所研究员张占霞的分享主题为“诊疗一体化中药纳米药物的研究”,介绍了靶向递送、肿瘤微环境响应、光热光动治疗等议题的研究背景及成果。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焦保卫分享了对肿瘤微环境、乳腺癌干细胞的研究思考,并从乳腺发育的角度观察乳腺癌是如何发生的、有何干预手段及调控网络。

广州医科大学的霍庆良教授的分享主题为“细胞极性蛋白 Par3L 指导纺锤体方向促进肿瘤细胞转移”,致力于通过研究乳腺发育中各种细胞的特征,找出乳腺癌发生、恶化、和转移过程中关键的节点及其背后的分子机理,为乳腺癌治疗提供标靶。

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的癌基因与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蒋书恒教授介绍了“肿瘤的神经调控”。譬如,交感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释放的激素可直接作用于肿瘤微环境,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侵袭和治疗抵抗。


来自湖南中医药大学的覃丽教授以“雷公藤红素抑制肾透明细胞癌的作用及机制”为例,介绍了脂质代谢与肿瘤研究的进展。

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研究员迟喻丹介绍了脑转移瘤微环境的特征与可塑性,并深入分析了肿瘤转移的发病机理及微环境时空演进规律。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研究员刘海鹏的分享主题为“cGAS 新功能及靶向干预”。同济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人体内有一种名为 cGAS 的合成酶,一旦进入细胞核内,就可能促进肿瘤发生。该研究对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具有重大意义。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治医师游波的报告题目为“AMPK-mTOR 通过激活自噬促进休眠多倍体巨大肿瘤细胞的形成”。游波医生介绍了“肿瘤临床休眠”现象及多倍体肿瘤巨细胞(Polyploid giant cancer cells,PGCC)与鼻咽癌复发之间的关系。

DAY 2
肿瘤研究新模型新技术专场

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双聘教授王本介绍了在自然界生物矿化原理的启发下,其团队所提出的针对癌症诊断和治疗的新策略。

浙江大学恶性肿瘤预警与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周民的分享主题为“生物材料临床转化探索”,介绍了其团队在纳米抗肿瘤药物、活性微藻载药系统、影像手术导航及抗菌抗感染药物等方面的研究动向。

复旦大学教授陆豪杰分享了“蛋白质糖基化肿瘤标志物的高通量高特异发现和验证”,解释了蛋白质糖基化的重要性、蛋白质糖基化研究方法及其临床应用实践等等。


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高大明的分享主题为“肝脏肿瘤的多组学解析”。他描绘了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的分子特征全景,为临床诊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特聘副研究员刘锦云介绍了质谱成像技术(DESI-MSI)及应用该技术进行肿瘤研究的原理。这是目前较广泛采用的常压成像技术,亦是发现肿瘤标志物的利器。

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何思聪介绍了活体双光子显微成像技术。利用光学透明化技术和多模态显微成像为研究脊髓相关病变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伴随着专家们的热烈讨论,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环境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肿瘤研究新模型新技术研讨会圆满落幕。专家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获益良多,将有效指导肿瘤临床诊断与治疗新方向,亦为癌症防治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及临床合作提供了契机。

钱朝南教授总结指出,有关肿瘤微环境的研究方兴未艾,对于肿瘤的诊断、防治和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亦衍生出了众多颇具前景的新方法、新药物。未来,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环境专业委员会将实干笃行,为业界、学界打造优质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肿瘤微环境的研究。

相关新闻

    暂无数据
预约挂号
预约挂号
预约挂号
APP
APP
APP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就诊指南
就诊指南
就诊指南
问一问
问一问
400-830-7338